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

改變國家副主席的職能從胡錦濤開始

1998年的陽春三月,中國又一次為世界所矚目。

北京正在舉行第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九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在政治強人缺位之後的重組權力結構和制訂路線方略,在十五大上亮出了大綱粗目,在九屆人大上塵埃落定。這屆大會幾乎每一個方面都被老百姓和海內外媒體翻過來倒過去,熱熱鬧鬧地爭論剖析:內閣更迭後重臣們的去留升降,國家機關前所未有的變動方案,以及鐵面宰相朱鎔基關於國營企業、金融體制改革的成套措施……

如果說這些都畢竟牽涉人們的切身利益,人人關心並不足為奇;那麼過去不會引起多少人感興趣的國家副主席一職將要由誰來接替,也由冷門話題變成熱門話題,就令人覺得稀罕了。

時任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年逾八十,肯定要退休,誰來繼任,這次會上要揭曉。眾所週知,在美國政治體制中,副總統被稱作“備胎”——除非總統出了意外不能執掌權柄,副總統才能派上用場。而在中共權力體制中,“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從1966年以後,國家主席的職務要麼乾脆被廢除,要麼長期是“聾子的耳朵”,只具外交禮儀意義,處在權力中樞的邊緣位置。國家主席尚且如此,國家副主席就更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虛銜,處在邊緣的邊緣。歷屆國家副主席,不論是“文革”前的宋慶齡、董必武,還是1983年恢復這一職務之後出任的烏蘭夫、王震、榮毅仁,都是所謂“德高望重”者的“榮譽頭銜”而已。為什麼這次港台和西方媒體居然連篇累牘地推測分析?

原因無他,會前傳出的人選中,出現了一個大家本來壓根兒不會想到的名字:胡錦濤。

當3月5日上午九屆人大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時,主席台前列座次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

人們看到,第一排正中,是即將出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李鵬;他的兩旁,一個是這屆大會的祕書長田紀雲,另一個,是政治局常委胡錦濤。

這種席次頓時引起台下代表的紛紛議論,也引起實況轉播的電視機前海內外民眾和專家的紛紛議論。據《亞洲周刊》披露,會前已經有“權威人士”說,胡錦濤實際上是本屆人大會議的“幕後祕書長”,並主導了本屆人大有關的人事安排。

胡錦濤坐在人大會議主席台前排,隨後被出乎意料地證實為國家副主席候選人。這件事無論是對他本人,還是對中共權力運作體系,都有指標性意義。中共“不按牌理出牌”的反常之舉,給中國問題學者、時事評論家們提供可以大加挖掘闡發的空間:胡錦濤被“明升暗降”,雖然名義上成了黨內老五,卻坐上了一條冷板凳?去年十五大舉行時鄧小平屍骨未寒,江澤民不便給人“人走茶涼”的口實,馬上廢黜鄧小平指定的王儲胡錦濤,就用這種方式來削弱和排擠他?中共最高層對傳統虛銜職位“廢物利用”,給胡錦濤開拓一片“個人秀”的舞台空間?抑或,是江澤民一舉兩得,亦抑亦揚,進可攻,退可守?

3月16日上午,2947名代表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在刻意突顯莊嚴神聖的氣氛中投下各自的一票。除了人大常委會委員是差額選舉之外(差額5%),其餘職務,從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祕書長,到國家主席、副主席、國家軍委主席,一律是“有中國特色”的等額選舉,候選人名單上列上了誰,當選就穩穩當當。

選舉結果正式揭曉:2841票贊成:“國家副主席:胡錦濤”。

國內外政治觀察家們,是從後來的事實領悟到,中國國家副主席的職位將不再僅僅是一張“榮譽證”了,它將具有中共決策層培養新領袖的歷史新定位。

幾乎就是在上任第二天,1998年4月,胡錦濤就首次以國家副主席的身份到國際舞台亮相去了:出訪日本和韓國。中國新聞社隨團採訪記者有感於胡錦濤緊張的工作節奏,特別發回報導《胡錦濤在韓國度過以分秒計算的一天》。

同年12月份,胡錦濤赴越南河內,參加了東盟和中日韓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東盟與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前一年年底,江澤民主席與東盟國家領導人進行了了首次會晤,一年後由胡錦濤接班,代表中國與東亞領導人第二次聚會。再往後,1999年初,他又訪問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加納、科特迪瓦、南非四國……

這是走出去,還有迎進來。最引人注目的迎迓,是1998年6月26日晚8時20分,前來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美國總統克林頓,乘總統專機自西安抵達北京,降落在首都機場南停機坪。前來迎接的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和夫人劉永清,在舷梯旁與克林頓和夫人希拉里親切握手致意。

前此,胡錦濤在八十年代初期,以全國青聯主席的身份與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打過交道,八十年代中後期,以貴州省委書記的身份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政府首腦打過交道。但是到了中央之後,他一直擔任黨的職務,與西方主要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基本上沒有機會打交道,更沒有與當今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領導人有任何直接接觸。這次他不擔負任何實質性的任務——中美兩國元首的會談,是第二天江澤民與克林頓兩人的事,胡錦濤倒是得以比較冷靜從容地觀察當時正被性緋聞越纏越緊的這位白宮主人。(《他領導中國:胡錦濤新傳》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来自:明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