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胡錦濤任黨校校長是鞏固權力的重要一招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中組部和中央統戰部。中央辦公廳因為是江澤民的心腹曾慶紅在那裏當家,胡錦濤既無力也無意去攪混水,乾脆避而遠之。

在中宣部,時任部長的丁關根一個勁地靠攏江核心,以改變自己鄧系色彩太濃的缺陷,為鄧後安身立命作準備;這裏有著名“左將”徐惟誠,原來長期在北京市委當常委兼宣傳部長,胡耀邦對他恨之入骨,又莫可如何,他升不上去也垮不下來,“六四”事件以後才趁勢當上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但是十四大以後,胡錦濤協助江澤民,安排胡耀邦前祕書、新當選的中央委員鄭必堅到中宣部當上“第一副部長”,壓過徐惟誠一頭。而另一個副部長劉雲山,在胡錦濤擔任團中央常務書記期間,正擔任內蒙古團區委副書記,胡錦濤與他打過交道,比較熟悉。劉雲山是田聰明提拔的,而田聰明與胡錦濤在西藏共過事,互相配合得還不錯,胡錦濤對劉雲山也就更多一層信任。江澤民、胡錦濤又調來與上海有淵源的龔心瀚、徐光春等人。這樣一來,在中宣部領導層,也就基本形成了互相鉗制的均衡局面。

中央對外聯絡部,歷來與中共高層黨內權力結構關係較遠。十四大以後胡錦濤調整起人事來,難度也較小。接替朱良任部長的李淑錚,是胡耀邦當書記時的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兼少年部長,算是 “共青團派”成員;與胡錦濤有更深一點關係的是朱善卿,他在胡錦濤剛到團中央時,還擔任團中央國際聯絡部副部長、全國青聯副主席。胡錦濤在他的工作去向上出過力,推薦安排到中聯部當副祕書長。現在他已經爬到中聯部副部長之職,既然相熟,就更能上下配合。

很快,與胡錦濤管黨務這一分工相關的許多頭銜紛至沓來,例如,1993年七月他就任中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副主任(主任李鵬)。這些頭銜中,最受人重視的,是中共中央黨校校長。

1993年10月4日,胡錦濤首次以中共中央黨校校長身份,在省部級領導幹部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研討班開學典禮上亮相並講話。其時,距離他首次跨進中央黨校大門當學員,踏上政壇升遷之路,不過12年。

中央黨校校長這一職務,歷來為中共決策者高度重視,毛澤東在到達延安、中共處於相對安定的階段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親自擔任黨校校長,好好地過了一把理論癮和演說癮,將他過去被陳獨秀、王明等人瞧不起,被貶為“山溝裏面的馬列主義”的胸中惡氣,全都一吐為快。後來這一職務,總是交給最高領導人信得過、肚子裏還得有點墨水的人掌管,像曾在黨內坐第二把交椅的劉少奇,就在中共建政後擔任這一職務。再後來直到“文革”前,這一職務主要交給了黨內的秀才:凱豐、楊獻珍、林楓等。不過,他們都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或曰“御用秀才”,一旦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權威”的地位受到最高層——自認為對馬克思主義懂得最多、學得最活的毛澤東本人的質疑,他們的這一席位也就保不住了。

“文革”中一度被砸爛的中央黨校恢復後,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親自兼任黨校校長,直到他不當黨主席了,校長的交椅也就拱手讓人。
中央黨校由誰手裏,其功能就受誰左右。我們在第三章中介紹過中央黨校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經歷過的激烈交鋒。胡耀邦任黨校實際負責人,就把黨校辦成了思想解放和理論研究的活躍火線,黨校人士參與修改那篇《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首先在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上發表,推動了中國改革的進程。

中央黨校副校長鄭必堅曾說,黨校歷史上有兩次突出的輝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延安整風和七十年代後期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前者,毛澤東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發表《整頓黨的作風》著名演說,成為延安整風運動的發令槍,還留下了毛澤東的手書校訓“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後者,則開啟了當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大門。

站在今天的高度看,在“延安整風”的史料、當事人的回憶被越來越多披露之後,前者算不算“輝煌”,越來越得打問號;而後者,黨校確實彪炳青史。
風雲變幻,王震這樣的大老粗仗著得到鄧小平信任,居然從1982年4月到1987年3月,當了五年黨校校長,連胡耀邦也對之無可奈何!可想而知,他是如何將黨校搞得烏煙瘴氣,這在中共中央黨校校史上真是最恥辱的一筆。這段時間,黨校的功能相對減弱與意識形態、理論領域的聯繫,不是重在提高中共高級幹部的馬列主義理論素養,而更偏重於與組織部門考察審核和培養幹部結合在一起,更傾斜於培養中共執政的後備力量。雖然王震下台後,中央黨校先後由思想相對開明的高揚和喬石執掌,吹進更多的清新之風,但是這種功能並沒有改變。

幹部進中央黨校,一般是兩種情況:

最大多數是作為“好苗子”,上級有了提升的深謀遠慮,安排到黨校學習——黨校就是“加油站”,黨校學習完畢後,仕途上往高處攀升。
一種是在現任崗位上出了事,需要調離或者降職,但是一時又沒有合適的去處可以安排,於是便放到黨校學習一段,閉門思過,等待發落,以作緩衝,黨校就是“反省室”,學習完畢後,在官階上往低處挪動。

除上述兩種之外,還有個別情況是因為有的黨官身處風口浪尖,遇到非常敏感的關頭,矛盾激化,被安排到黨校暫時迴避,黨校就是他們的“避風港”。中共的不少改革派風雲人物,在保守派氣焰最熾之際,被安排進黨校學習;也有不少保守派的風雲人物,在改革派聲勢最壯之時,被安排進黨校研讀。
在胡錦濤就任黨校校長之前,這一職務是由喬石擔任的。喬石在1989年民主風潮前夕從高揚手中接過這一職位,一當就是四年,在一定程度上,與“六四”以後由宋平所掌管推行的組織人事口的那條保守路線形成了制衡:黨校開辦什麼性質和內容的研討班;上述第一種學員——提拔重用的苗子——中選擇什麼樣的人來深造;對他們安排什麼樣的課程和實習考察項目;針對他們在學習期間的什麼思想問題對症下藥;畢業(或結業)時的評語怎麼寫……等等問題,都能有意識偏重於改革開放的形勢要求,而不僅僅是什麼“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胡錦濤接任,實際上就將組織人事權與黨的高級幹部教育這兩方面,在最高層統籌主管起來。對於胡錦濤來講,這倒是可以在組織幹部問題上做到一條龍:從遴選、教育、培訓到使用、考察,都一併考慮。 (《他領導中國:胡錦濤新傳》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来自:明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