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胡不給溫“面子”,是因為溫不給胡“面子”

《明鏡月刊》鄧國昌/深圳30週年關於政治改革話語權的爭奪,似乎說明處於弱勢、被動地位的胡錦濤原本有借政治改革重新掌握主動權的需求。只是這一需求被先期而至的溫家寶打亂了

溫家寶突訪深圳大談政改,而胡錦濤在推遲的深圳30週年慶典上不提政改,兩位大佬的不同發聲,印證外界胡溫分道揚鑣的說法。從目前各界的反饋看,這一次胡溫關於政改的不同表現,都沒有獲得高分:溫家寶進一步坐實“影帝”寶座,而胡錦濤繼續充當了一位保守者。
但仔細觀察,這一次胡錦濤的表現卻與以往略有不同。不管胡避而不談政改,是出於個人政治立場的保守,還是政治局的意見,客觀上造成他不願給提前大談政改的溫家寶做尾註的效果,給外界形成不給溫家寶面子的印象,表達了胡錦濤對溫家寶越來越多的不顧集體,動不動就尋機表達個人意志行為的不滿,顯示了難得一見的某種硬度。

究竟誰是黨的核心?

從共產黨的團結角度,這種硬度當然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權威宣示,是關於誰是黨的核心的一次超常表達。十七大後溫家寶日漸高漲的個人聲望,胡錦濤日漸弱化的領袖形象,與共產黨日漸凋蔽的黨內團結同步增長。這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亦即,溫家寶成長的個人聲望是以後兩者為基礎、為代價的。這是任何觀察中國政治的人都不可忽略的一點。

可以看出,所謂的胡溫新政,並非兩人對於中國改革及未來發展有什麼共同的體認,而是權力初掌時期,出於維護權力的需要而暫時結成的聯盟。隨著雙方權力的穩固,雙方必然進入各自權力的擴張期,這就是近幾年來兩人對外表現日漸不同的根本原因。溫家寶以總理之位頻頻涉入原本由黨的核心掌控的意識形態、政治改革、反腐等領域,其意在中共人事任命領域掌控一定的主動權。現在看來,溫達到了他的基本目的。他在今後兩年的主要目標,就是確保或擴大自己在十八大人事任命上的話語權。

胡錦濤不給溫家寶“面子”,是因為溫家寶已無數次不給胡錦濤“面子”。這是溫政治操守在中共集團內部評價不高的原因。而處下位者向上位者發起挑戰,是所有黨派陷入內亂的必然。試想一下,溫的做法如果得到鼓勵,所有部門層級,各級地方政府的二三號人物,統統向一把手發起挑戰,那是何等的狀況與混亂,直接威脅到中共一黨執政的基礎。所以胡錦濤的此次強硬,對於黨內各級一把手,至少是一種精神鼓勵——誰都不願意自己的下屬起來造自己的反。


揮霍了中共的執政資源

無論是黨內的改革派,還是體制外的民主派,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想分清楚,溫越過胡錦濤談政治改革,是真的想去謀求國家民族的進步,還是僅僅進一步積累民望以確保自己退位後的家族利益。這一點現在委實曖昧不清,所以才有人對他唱讚歌,也有人對他嗤之以鼻。這一現象的持續,是後者越來越眾。結果是溫空談政治改革,使其民望走向反面,隨著他個人形象的破裂,人們對於中共政改的幻想也一併破滅。正如海外萬維網一篇評論所稱的那樣:溫家寶揮霍了中共的執政資源。但他是不是最後一位揮霍者,則只有時間來證明了。中國人的忍耐力總是超過任何人的想像。

無論如何,現在有一點可以看清楚,那就是中共黨內最高層(特別說明一點:不是黨內基層)政治改革的聲音,基本與個人立場和政治傾向沒有多大關係。作為一個不透明的政黨,作為一個僅以不停地修改黨章來聚集共識的政黨,作為一個超法律地位的政黨,其黨內運作只能是以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路線鬥爭來校正自己的團結和前進方向。以前的國民黨如此,共產黨更是歷來如此。黨內部的路線鬥爭搞定了,國家前進的步伐才能統一起來。這一點胡溫當局也概莫能外。

中國政治的“核按鈕”

現在能掌握路線鬥爭的主導權的,就是政治改革,這是中國政治的“核按鈕”——因為這個話題集中了中國絕大部分民意。溫家寶以弱勢之位想取得更大的權力,只有借助政治改革的話題權來達到目的。這與當年鄧小平掀起真理標準的討論是一樣的。從各派人物的熱議看,溫家寶率先發起的政治改革話題,達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果中共掌控宣傳的部門加以呼應,則肯定會掀起一場新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現在《光明日報》與南方報系的隔空論戰,已經隱然有了大討論的氛圍。

路線鬥爭的本質,決定了政治改革話語權的工具性質。現在可以看清的是,如果是胡錦濤掌握了政治改革話題的主動權,則溫家寶一定會扮演反對者的角色。這是黨內鬥爭的必然結果。這種情景下的溫家寶,祭出的將一定是鄧小平、李鵬的旗幟,而不是胡耀邦的旗幟。因為溫真正的政治出身,是鄧李系,而非胡趙系。

從個人性格以及個人地位而言,先前處於上位的胡錦濤通過搞政治改革搞路線鬥爭的需求並不強烈的。但深圳30週年關於政治改革話語權的爭奪,亦似乎說明處於弱勢、被動地位的胡錦濤原本有借政治改革重新掌握主動權的需求。只是這一需求被先期而至的溫家寶打亂了,所以不想給溫家寶背書的胡錦濤,只能選擇繞開政改話題。這與之前胡採取的對溫一再容忍、配合、亦步亦趨的做法大相徑庭,展示了胡對這位不太聽指揮的總理一定程度的不滿和強硬。這種強硬有助於黨內的暫時團結。

如果這種分析成立,如果溫家寶要繼續維護自己的強勢,那麼政治改革的話語,在想謀求團結的胡錦濤那裏,就不一定被徹底否定了:胡錦濤談不談政改,決定於時機,不再決定於他的個人性格和傾向。(《明鏡月刊》第9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