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老胡與小胡起用中央黨校的智囊各有特點

比較一下胡耀邦與胡錦濤這“兩胡”相隔20年的情況,可以看出胡錦濤培養、起用黨校智囊若干特點——

胡耀邦當年主要起用哲學和政治學學者,而胡錦濤垂詢、使用更多的是經濟、法律、甚至文化等領域的學者,尤其重視後起之秀。例如胡錦濤親自提拔的黨校副校長、政法教研部主任石泰峰教授,是北京大學法理學博士,主編《西方法律社會學》等書,在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領域有深入研究;再如文學博士李書磊,到2003年,僅39歲,對現當代文化思潮頗有創見,受到重用,擔任黨校校委委員、培訓部主任。此外,還有擔任黨校科研部副主任的經濟學教授陳高桐等人。

胡耀邦當年重在發揮黨校的“黨”字,即權力體系組成部份這一側面的性質,利用黨校教員與官員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而胡錦濤重在發揮黨校的“校”字,即攻書育人的教學機構這另一側面的性質,更重視黨校學者與高等學府、學術機構(包括社會團體和企業民間科研力量)的結合。例如黨校的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就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王緝思兼任,便於整合更多知識界人才。

胡耀邦當年基本上只是利用教員,而並沒有動員學員;而胡錦濤則看到黨校內每年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層級崗位的3000學員這一個大寶庫,通過教員的中介,組織學員調研討論,取得更多來自基層實踐的第一手資料,更廣泛地集思廣益。

胡耀邦當年既沒有條件、也顧不上開發國際思想資源,而胡錦濤則創造條件讓黨校學者走出去,請進來,向國外取經。由黨校以“學術交流”的名義出國考察一些敏感課題,比起黨政機關派員出國考察,具有更大的迴旋空間,不至於引起黨內對手的警覺,授人以柄。例如,2001年以來從黨校派出幾個考察組到西歐考察社會民主黨的運作,2003年從黨校又繼續派人繼續考察,就沒有引起反彈。

胡耀邦當年的智囊處於新舊政治衝突尖銳激烈的環境,自由思考和表達的餘地比較小,稍有不慎不僅自己踩上地雷,而且會殃及胡耀邦;而胡錦濤時代的黨校智囊擁有了更多獨立的話語權,與胡錦濤的關係更為超脫,胡錦濤借他們之口可放試探氣球,也可畫龍點睛。例如,離開黨校後擔任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的鄭必堅,在2003年數次重申“中國會銳意推進各項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黨校教授、中紀委特約研究員王貴秀批評黨內權力不斷向中央政治局集中“違背黨章精神”,都可進可退、可攻可守。(《他領導中國:胡錦濤新傳》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