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胡錦濤與宋德福不是純然利益交換

我們說過,導致1982年韓英下台的重要原因,就是黨中央不滿意韓英領導下的團中央書記處,未能對平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單民主墻等風潮,起到得力作用。“八九學運”這一次,團中央第一書記宋德福的心懸到半空中:自己是否會蹈韓英的覆轍?

韓英當年還僅僅是對參加民運的青年作說服勸阻不力,民運骨幹中雖然有團中央候補委員王軍濤等人,但畢竟團中央機關幹部沒有捲入。這次可不同了:離天安門廣場一箭之遙的團中央機關受到廣場沸騰氣氛影響,也熱度升高,竟有幹部在李鵬代表國務院宣佈了對北京部分地區戒嚴之後,組織遊行,聲援絕食學生,向黨中央請願。

當時的宋德福雖然並不很清楚中央最高層內部對壘的強弱對比,卻再清楚不過:這種關鍵時刻只能明哲保身,千萬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那天,當團中央機關遊行請願隊伍集結起來,要打起“團中央機關”大旗出門之際,宋德福帶領團中央書記們、部長們趕到門口,聲嘶力竭地極力勸阻,但他們無力回天。在最緊張的瞬間,忽見宋德福眼皮一翻,在大庭廣眾中突然倒地。“宋德福暈倒了!”現場一片混亂,有人趕忙將他送往醫院急救。

團中央二把手劉延東,不得不“繼承遺志”,繼續勸阻,但就更攔不住遊行隊伍出門,匯進廣場上和平抗議的洪流了。

宋德福從此就在醫院住下了,再不管事,直到“六四”事件平息。據知情者介紹,劉延東當時是傾向於用和平對話的手段來平息學潮的,但公務職責所繫,權力所限,她並沒有什麼好辦法來打開僵局,只能心力交瘁地支撐機關的局面。後來在清查期間,宋德福果然廁身事外,一身乾淨,而劉延東不得不對機關當時大批人馬捲入 “動亂和暴亂”風潮,擔負起領導責任。雖與全國總工會負責人後來所受的處理比起來,她還算幸運,被認為性質不同,未受深責,但對其仕途還是多少有影響,她自己心裏更是覺得窩囊。

1991年她調到中共中央統戰部,暫時安排任副祕書長,幾個月後升任副部長。王兆國此時慢慢恢復元氣,由對台辦主任調任統戰部長,與王兆國關係一直不錯的劉延東心情才舒暢了起來。
團中央機關不止一人猜測過:宋德福當時究竟是真暈假暈——是急火攻心,還是即興表演?還有人調侃地說:劉延東畢竟還是嫩了點,缺個心眼,當時她要是搶先一步暈倒,宋德福大概就不好意思再耍同樣一招了吧!

胡錦濤是否知道當時宋德福這一情況?依胡錦濤與團中央機關幹部的密切來往,他的家很長時間就在團中央大樓近側,似乎不可能沒有耳聞。但他還是支持了宋德福的晉升。華聲有《胡錦濤力薦宋德福接掌中組部》一文,寫到“團中央的歡送大會之後,(接任的)宋德福斥退左右,又與胡錦濤單獨話別”云云,純係想像。團中央並沒有舉行“歡送大會”,宋德福當時也沒有接替團中央第一書記。胡錦濤離開團中央到貴州是1985年7月,而中央任命宋德福接任是當年11月。

但此文披露說:胡錦濤被宋平推薦進入政治局常委時,“需要按照選拔接班人的‘民主程序’進行一番‘群眾評議’,由中組部派出幾個徵求意見小組分赴胡錦濤工作過的團中央、貴州省委和西藏自治區委找人談話。在團中央系統,宋德福不但自己對胡錦濤大加稱讚,而且特別組織了許多團中央的中基層幹部座談,為胡錦濤評功擺好。”證諸中共提拔幹部時的考察程序,基本可以斷定這一說法可信。那麼,這就給胡錦濤提拔宋德福的動機提供了一個線索,當然,筆者並不認為從這一史實就推斷胡錦濤與宋德福的關係純然是利益交換。

宋德福並未受過正規高等教育,但因為從軍隊連隊一步步提上來所歷練出來的才幹,仍然被胡錦濤看中,選作第四代跨世紀接班人群體一員,委以組織人事重任。宋德福接掌國務院人事部,雖說是中共十四大之前即已內定,但胡錦濤向中央匯報了宋德福的黨性和領導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胡錦濤進入政治局常委之後五個月,47歲的宋德福被任命為國務院人事部部長,成為國務院最年輕的部長,隨後不久,宋德福又被任命為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室主任(胡錦濤主持該委員會工作),兼任中組部副部長,一時權勢炙手可熱。

為了使宋德福更上一層樓成為中組部長,胡錦濤煞費苦心。除宋德福而外,中組部當時的副部長中再沒有一個被安排成中央委員,只有武連元和王旭東兩人是候補中央委員,這就更造成宋德福是“中組部長候選人”的說法在北京政壇不脛而走。

宋德福在人事部長任上倒也沒有辜負胡錦濤的囑托。他最大的貢獻是具體操作,推動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改革。這在中國大陸整個幹部制度的轉型上,是做了一項基礎性和開創性的工作。而九十年代中期,他又提出“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的概念,頗為標新立異。所謂“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他解釋說,“就是要以人為本,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開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發揮人的作用”——後來被胡錦濤用更大的音量傳播的“以人為本”理念,宋德福也有倡導之功。他主持召開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工作會議,指出中國人才資源仍相當落後,每萬名勞動力中具有初級以上職稱者僅640名,人才資源密度僅為5.1%。他提出用5年至15年時間,基本建立起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優化、佈局合理、配置科學的人才隊伍。儘管一般官員和普通民眾未必能從這一解釋中得其要領。對他這一目標,熟悉中國國情的人也懷疑能按期達到,但是應該說,這確實抓住了中國立國的關鍵之一。 (《他領導中國:胡錦濤新傳》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来自:明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