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星期三

胡錦濤以柔軟身段征服傳媒卻始終封閉內心

《亞洲周刊》推舉胡錦濤“成了繼總理朱鎔基之後,另一位贏得傳媒歡心的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人自然不在此列。《亞洲周刊》說:胡錦濤平易近人,溫文爾雅,體諒記者工作,有大將之風。在“近距離採訪的‘圍堵’與‘反圍堵’遊戲之中,胡錦濤和他的幕僚,與傳媒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係。並以柔軟的身段,征服了一直以來被北京當局視為‘頭痛’的香港記者”。

在他下榻的吉隆坡金馬皇宮飯店裏,每當他經過守候在紅地毯邊上的傳媒記者,都會微笑揮手點頭。據悉,他曾告訴身邊幕僚,儘量配合記者工作。他與幕僚向記者講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你們辛苦了”。

一位經常採訪北京領導人出訪的香港記者認為,“胡錦濤給人厚道、寬容的感覺,而且善解人意,他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也知道記者的職責”。在馬來西亞檳城參觀一座水壩時,有記者要求拍完正面合影之後的胡錦濤夫婦轉過身,面向湖水,背朝鏡頭拍特寫。他們二人相視一笑,嘀咕一句“這怎麼拍呀”,但還是照辦了。

4 月24日是他抵達馬來西亞的第二天,也是最忙的一天,他就透過幕僚,同意當天晚上八點接受記者採訪。但他的日程太緊了,到了10點多還沒有露面。不少苦候的記者以為無望了,有的收拾器材準備離去。快11點時,出席晚宴回酒店的胡錦濤突然出現,連連說:“很抱歉讓你們久等了,我很願意回答你們的問題。”還解釋說,“有時因為時間關係,不能每一次都滿足你們的要求,請你們諒解。”這讓記者真有受寵若驚之感。

《亞洲周刊》分析說:在胡錦濤與媒體的互動中,事實上另有三位高手在參與策劃,這就是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李肇星,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胡錦濤辦公室主任令計劃以及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其實胡錦濤與傳媒的關係一貫良好,前團中央工作人員高伐林對胡錦濤在團中央組織的重大活動中理解和支持記者的印象甚深。不過,香港和海外記者是在胡錦濤出訪時對這一點才有深刻感受,“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他們見識了許多中共高官的面目——香港傳媒誰不對江澤民那番“你們太幼稚”的訓斥銘記不忘呢。

《亞洲周刊》在與傳媒關係問題上“揚朱、胡抑江”,肯定違背了胡錦濤一貫低調、不壓過江澤民風頭的原意。但這也是沒有辦法之事:錐處囊中,脫穎而出。他再怎麼韜晦,人們也很自然會拿他與江澤民相比較,並得出一些不利於江澤民的結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的一個座談會上,《遠東經濟評論》中國部主任蘇珊?勞倫斯女士就比較過江胡的區別。她說:“在一些會議上,江澤民會談論他祖上出過的著名文人學士,以及他對音樂的愛好,在會議期間,他會唱上幾支歌……他會拿出他的報告草稿,大段地宣讀來回答有關問題——即使這樣,他還是老出錯。”

勞倫斯女士舉例說,1993年,她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作記者時曾經採訪過江澤民。採訪之前,中國外交部通知她說,她採訪時江澤民會談及中美關係,但事實上在會見時江澤民自始至終未提及中美關係問題。勞倫斯女士說:“我們和新華社事先就講好,他們在同一天發出我的專訪稿,結果新華社當天發出了八到十條快訊,都援引了江澤民反對當時的老布什總統向台灣出售F-16戰鬥機,電訊稿稱在我採訪江澤民時,他對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表示非常惱火。”但事實上,在採訪過程中,江澤民完全未提及美國出售F-16飛機一事。

而胡錦濤就截然有別了。勞倫斯說,胡錦濤的個人風格和工作作風完全不同,在會議討論問題時,他會很快切入主題:“每個人都說,他有非凡的記憶力,對事情心裏有數。每次開會時,與會的人在會議結束後都感到驚訝,因為胡錦濤了解每一個參加會議的人,而且每個人的事情他都知道一些。在他去歐洲訪問時,所有他見過的官員,他都知道他們是誰,以及他們的職務和角色。”

不過,所有這些說法,都只是皮毛,只是細枝末節。對於外界來說,胡錦濤始終是個謎——豈止對外界,即使是對那些工作在他身邊的人來說,他也未必不是個謎。胡錦濤幾乎每天都在發佈指示、每天都在參加會議、每天都在作出決定,但是我們卻無法從中看到:他究竟對於中國的未來有什麼長遠的設計。如果說,在他還僅僅是甘肅省建委副主任,還剛剛跨進團中央大樓的時候,還可以不失分寸地傾吐一些心聲,在他成為封疆大吏,乃至成為中央要員、國家副元首之後,由於官場險惡,他的內心就越來越封閉。在本該體現更多遠見和人格追求的地方,我們看見的卻是更多操作策略、更多人際技巧。讀者一定會同意筆者的看法:這不是胡錦濤個人的悲劇。(《他領導中國:胡錦濤新傳》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