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

杨天石:辛亥革命胜利迅速 代价很小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今年辛亥百年,两岸三地学者均有辛亥革命的学术研究。其中研究辛亥革命五十多年的大陆着名近代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即将出版专着“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书中提到辛亥革命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杨天石前天在香港出席“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接受新华社访问时说,辛亥革命的特点之一是“胜利迅速”。在如此一个国里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不论如何计算都为时甚短。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隔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诞生,前后不过八十余天;若从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算起,也不过17年。

竹竿挑檐瓦 以示革命破坏

第二在“代价很小”部分,寻求独立的各省中,只有湖北牺牲人数较多,其他省均未发生大规模战斗,几乎没有伤亡,不少地方都是三、四天,甚至一、两天就光复。杨天石说,蒋介石担任“敢死队长”攻打杭州巡抚衙门,只用了四十多分钟就获胜了。又如江苏,革命党人象征性地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顶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光复了。

杨天石说,辛亥革命何以“胜利迅速、代价很小”?一方面是满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人心丧尽;另一方面是革命党人深谋远虑,用“先成一圆满之段落”的指导思想和权宜之策解决了南北对峙问题。

这两个方面看似简单易明的原因背后,实则包含了学界对于辛亥革命两个久存争议的话题,即辛亥革命有无必要?辛亥革命是否为一次妥协和不彻底的“半吊子”革命?

有学者认为清末推行的新政有成效,社会也呈现出一片朝气,因此不一定要进行革命,君主立宪的道路也能走得通。杨天石则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清末的新政确有很多积极之处,如练新军,修订法律,奖励投资,废科举办学堂等,但是清政府坚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拒绝对其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改革,这样,革命就十分必要了。

杨天石说,武昌起义爆发,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还颁布“宪法信条十九条”,仍不忘要保证江山永远属于爱新觉罗家族。杨天石说,1911年12月,孙中山到香港,胡汉民劝他留在广州,练兵北伐,但被孙拒绝。孙中山清楚“打到北京才能建立共和的坚实基础”,但现实状况是缺乏必要的经费。不少人以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袁氏迅速复辟帝制责难辛亥革命,但杨天石认为,利用已经掌握军政大权的袁世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恰恰是孙的策略。

孙中山大智者 最终胜利者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革命党人对皇室采取“优待政策”,继续让“末代皇帝”等人居住在紫禁城和颐和园里。杨天石认为,这些无伤大局、看似妥协的做法,目的恰在于减少革命的阻力和付出的代价,减小对社会的大破坏。辛亥革命没有经过全国大规模战争,便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确立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主共和制度。杨天石认为,从这个意义上,孙中山是大智者,是最终的胜利者。

[通吃 http://like-chilli.blogspo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