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

审查封杀登峰造极

中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同时,当局不断投资建设全球最先进的网络审查系统-“电 子长城”。另外,政府还继续打压维权人士。当局为计划摧毁任何形式的言论自由不遗 余力。

对中东事件大力封杀
当局对中东民主游行的新闻全力围堵,“茉莉花”、“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民 主”这些词汇在中国网络遭到封锁。而且,2011年2月20日,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其 他十几个城市通过网络召集游行的计划胎死腹中。记者被禁止报道这些事件。在原本 计划群众游行的地点出现了众多警察,而且当局禁止人们在网上就相关事件展开讨 论,以上迹象都表明中国政府精神高度紧张。
政府不想放松审查政策的证据是:2011年2月19日的研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社会控制 战略的“八点意见”,其中第七条就是网络审查。他还提醒各省级领导官员“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这种 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常常被政府作为审查封杀的藉口。
在国外的博讯网(Boxun.com)发表了一封给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公开信,中国人民代 表大会全体会议将在3月5日召开。这封公开信可能来自中国抗议集会团体,提出了和 阿拉伯各国民众相同的要求,呼吁中国政府增加透明度,减少审查封杀:“如果政府没 有诚意解决问题,只是想通过封锁网络、封锁信息来压制抗议活动,那么抗议活动只 会越来越强烈”。
中宣部怎样根除所有敏感话题,制造社会稳定假象
中宣部一直严密监视纸质媒体,以“虚假新闻”为名,把大量记者从编辑部门清除。
在四川省(中国中部省份),《成都商报》于1月21日开除了调查记者龙灿;他的同事 李建军因为在文章里指责滥用职权开除龙灿一事也于2月17日被开除。
历史杂志《看历史》受四川宣传部胁迫,开除了编辑马兰。原因是马兰在文章《发现 最后的壮士》一文中,对官方历史所书抗日战争的一些方面提出质疑。
湖北省(中国中东部省份)的《长江日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遭到封 杀,而且中宣部强烈批评这三家报纸转载了经济日报《财经》中指责某重大贪污事件 的文章《公共裙带》一文。
中宣部在2011年2月15日发出了新的指示,强迫媒体“降温”,限制出版关于拐骗儿童的 文章。媒体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大幅报道,引起了公众的感动与舆论关注。
源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