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星期一

梁文道 – 話語「拳」

新世紀周刊 2011年3月1日
最近幾年國人喜歡討論「話語權」這個概念。聽起來十分洋派十分後現代,似乎與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說的「discourse」有著千絲萬 縷的關係。仔細查究,便發現這三個字其實沒有什麼現成的西文對照詞。它也許只是中國人發明的一個術語,關涉的問題也只是中國自己的問題。

以媒體為例。許多人認為,今日全球媒體環境最嚴重的毛病是太過倒向西方。不只幾家有環球影響力的傳媒機構是西方媒體,連它們說話的方式和話語背後的 觀點、立場和傾向也是西方的。在它們的影響下,非西方世界的現實被扭曲了,非西方世界人民的聲音也被遮蔽了。何以致此?那全是因為西方人掌握了話語權。
身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我們中國自不能在這場話語權的較量上繳械投降,任人曲解,任人主導。因此,他們說,中國有必要建立自己話語權。
據知,建立中國話語權的辯證法之一,是弄一些和CNN、BBC相似的跨國大媒體,不讓那些西方人專美於前。而最可供參考仿效的成功前例,是卡塔爾的半島電視台。根 據國內媒體上某些專家的意見,半島電視台成功的原因不外諸點:大量資本投入;聚集大批高端專業人才;使用最先進的技術。然後,比較籠統地提到「要懂得搶大 新聞,在非常重大的事件上佔領報導先機。同時還要不懼爭議,引起大家的注意」。我發現這些分析都很看重前面三條,對「搶大新聞」和「引起爭議」卻草草帶 過。

利比亞一騷亂,著急國際局勢的觀眾,就想轉台去看半島電視台。這時候最可憐的大概是那些美國人了,因為多數美國有線網絡都不轉播半島頻道。原因是在伊拉克 戰爭時,半島電視台說了太多「另一邊」的聲音,被美國當局視之為「恐怖分子的喉舌」。照理講,這是個很鼓舞我們人心的事。一來它說明了美國的信息其實也沒 有他們所說的那麼自由;二來它更加證明半島果然代表了伊斯蘭世界的人民心聲,足以挑戰西方話語權,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好榜樣。
但問題在於,半島既然那麼了不起地把伊斯蘭世界的話語權放到了地球的上空,為什麼埃及前政權又要在人民剛開始鬧事的時候,就立刻關掉半島駐埃及的記者站?這個待遇要比其他的西方媒體壞多了,人家的記者還沒有挨打,半島的人就已率先遭到驅逐。理由很簡單,半島不僅是整個中東、北非一直到印尼和馬來西亞等伊斯蘭地區的最大型跨國電視台,還一直被世人視為該地「話語權」的代表;但它同時也是這個地區言論最開放、觀點最大膽、報導最自由的電視台。正因為它「不懼爭議」,老在言論節目呈現出各種非官方非主流意見,所以才成了當地觀眾最想看最歡迎的頻道之一,也才有資格在全球媒體環境中成了他們的代表。

半島是伊斯蘭世界的代表,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總是要為這片地帶的政府說話,正如它也用不著在伊戰中顧及美國政府的反應一樣。我曾見過它的記者在吉隆坡頂著警 方水炮的攻勢,站在鏡頭前對觀眾解釋馬來西亞兩年前一場大型示威:「看,這就是馬來西亞式的民主。」它並不急著替突尼斯和埃及的前政權說話,反而大幅報導 反對派的活動。當利比亞也開始亂起來之後,它沒有幫著卡扎菲安撫群眾,更沒有照顧官方感受而少播幾個畫面、少講幾句敏感詞。出力興辦它的卡塔爾政府,也曾 被其評論節目毫不留情地抨擊過。
這樣的電視台竟然成就了阿拉伯世界的話語權,是不是有點奇怪呢?當然不。大家會覺得「美國之音」是美國的代表性媒體嗎?當然不。比起揭露過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美國之音」只不過是美國政府的喉舌而已,而喉舌和話語權好像是兩回事。
不管哪一個國家,不管要代表哪一種聲音,如果抽掉了媒體的靈魂,拿去了它的普遍原理,它都不可能奪得想像中的那種話語權。只靠大量資金、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卻缺乏最基本媒體價值的媒體,最多只不過是個「語話拳」罷了。說真的,每回聽到高談「話語權」,我腦中浮現的居然都是「話語拳」這三個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