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中国:为什么越发展,官员心态越脆弱?

每年例行的"两会"结束后,中国政治生活进入了一段相对比较平静的时期。这本是每年的惯例,然而今年的情况却有所不同,那就是来自北京的对各种事务的反应都异常敏感、脆弱。
如果比较过往几年"两会"结束后的情况,人们可以发现,今年的敏感和脆弱似乎更是体制性的,折射了中国不但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中遇到了严重瓶颈,而且在应对方式和心态上也更为无当。显然,后者更为严重,反映的问题也更大。

社会不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年"两会"期间,北京街头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有的北京市民不禁发出疑问:"你们到底在怕什么?"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那是因为不久前北非的"茉莉花革命"之风刚刚刮到中国,虽然参加者寥寥无几,但还是引起北京的高度紧张。

然而,北京之所以对"茉莉花革命"如此敏感,其更主要的背景则是,中国在过去若干年迅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太多的社会矛盾,以至于这些矛盾正在以民众反抗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共前领导人毛泽东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乎正在今天的中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应验。
本 来因经济和社会分配领域不公引起的"星星之火",之所以可能在今天的中国引起"燎原大火",其主要因素当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只要逐步稳健地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那么不但分配领域的不公现象,尤其是贯穿其中的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就可以逐步得到有效清除,而且中国民众的不满也可逐步得到舒缓和化解。

这 么一个浅显的道理,在今天的中国却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于是,所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必须绕开政治体制改革,亦即在不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情况下进行。于 是,就有了刚性维稳,也有了对媒体的日益严密的控制;于是,也就有了重庆的"唱红打黑"模式,同时也就有了对"茉莉花革命"的超乎寻常的恐慌和防范。

绕开政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但 明眼人都知道,所有这些绕开政治体制改革的解决方案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而北京之所以更倾心于这一"治标不治本"的方 案,显然是因为腐败和特殊利益集团问题早已深入到这个体制的最深处,以至于在今天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可谓"牵一发动全身",谁都不敢贸然有所动作。

于是,一个难以解开的死循环就产生了,亦即中国民间所说的"不改革则亡国,改革则亡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北京高层近年出现明显的"左转"倾向。

回 首过去将近十年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段时间是中国迄今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但同时也是中国各种问题丛生的一段时间。2002年,广州一个"孙志刚案件"成为 媒体集中的焦点;但今天这样的案件已经小巫见大巫了。从瓮安事件到钱云会案件,从工人维权、罢工到市民"散步",各种社会矛盾和公民的反抗此起彼伏。面对 这一趋势,积极的做法是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各种矛盾迎刃而解;但北京高层处于利益和其他考虑,更愿采取"守势",或更愿采用革命时代的方法,来解 决今天市场经济下的矛盾和冲突。

"左转"与高度脆弱的背后

有北京的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北京高层的"左转",不是真的"左转",而纯粹是策略之举,为的是平安度过"十八大"前的最后一年多;也有的北京学者指出,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高速发展,矛盾积累,突然崩溃"将是"中国模式"不可避免的逻辑。

不管这一逻辑是否属实,人们在实际中感受到的是,北京对媒体的掌控正越来越严密。不但如此,北京对媒体的解读已到了杯弓蛇影的程度,经常从字里行间或语气、表情中寻找反面的意思。有北京媒体人士表示,这种杯弓蛇影的做法,显然反映了北京官员的高度脆弱。

然而,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是:过去十年,为什么中国越是发展,官员的心态反而越来越脆弱了?三十年前谈论反思"文革"很正常,今天却讳莫如深;十年前批评"孙志刚事件"也很正常,但今天谈论乐清事件都成了禁忌。其间的原因十分值得玩味。


作者:李崇光 香港的中国问题分析员
责编:乐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