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一个艺术家的快意江湖
2009-06-16 中国周刊 记者 冯翔
“时间——一辈子;数量——最后一个。”随着艾未未的宣言,数名志愿者在他的工作室里操作着电脑,整理前方战友收集来的资料。墙上贴着大篇幅的遇难学生名单,及一张四川地图。
他们工作的动机,用一位遇难孩子母亲的话说:“我只想让世界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个女孩儿,她在这个世界上快乐地生活了7年。”
对遇难学生的民间调查
“一个艺术家如果目光犀利,他不可能看不到他人的痛苦。如果他不表态,我们就不得不怀疑他的道德。”
艾未未和他的助手调查在地震中遇难的学生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年龄、学校班级、地址和父母的联系方式。至4月26日,这一次民间调查的结果已经达到了5831名。
按照艾未未的说法,他负责召集志愿者,明确收集名单的任务并提供火车票。现已有数百人报名,包括大学生、商店店主、艺术家等职业在内的约60人参加调查行 动。他们不仅要走遍汶川、北川、什邡等重灾区,收集名单在艾未未的博客上公布,还随身携带了DV设备,准备拍摄一部关于遇难学生的纪录片。
公布的结果是:大部分志愿者遇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阻拦并拒绝配合。
艾未未也承认,他们的调查无法做到精确。在地震发生后,他走遍了除北川外的几乎所有受灾区县,许多遇难者遗体是匆忙掩埋的,或是被山体滑坡深埋,只能算是“失踪者”。
对他曾历经的上一次地震,艾未未很愿意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19岁的他正坐在从新疆开往北京的火车上。车到石家庄,对面开来的车厢窗口都露着人 头,喊着:“甭去啦,北京地震啦!”不少人下车就跑了。不回北京,干嘛去呀?于是,他从北京火车站徒步走到中山公园,睡了一夜。半夜,他清楚地听到有人睡 迷糊了一翻身,掉进公园水池里的“扑通”声。
之后,艾未未住了几个月的地震棚。32年后的志愿者、公民义务这些名词,对当时的他而言十分遥远。
“当时全国人民都自己帮助自己。不要国际上任何援助的。”他说。
这个艺术家体态庞大,胡须蓬勃,但卡其布军裤和皮鞋很干净。正如他眼神凌厉凶悍,语调却轻柔平和一般。5年前,湖北一个搞艺术的民警在网上公布警队内幕,艾未未通过人向他提供了1000元钱;后来,此人被开除来到北京专职从事艺术,艾又拿出了2000元钱。
“任何人的维权,都是在维护他人的权益。”他说,“我想得很清楚,接下来中国的问题,一定是每个人的问题。”
两代人的叛逆基因
艾未未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之子,但他并未从父亲耀眼的光环中得到明显好处。18岁以前他基本在新疆长大,全家住在一个地窝子里,有点穴居的意思。艾青 本人被划为“右派”,专职打扫厕所5年。有时候客人来了,问艾未未上几年级,艾青都答不上来。上三年级的艾未未顺嘴说:六年级。客人惊叹:这孩子怎么长得 这么小?艾青打着哈哈过去。“那时候他自顾不暇,哪有心思管我的事。”
尽管年龄相差47岁,彼此之间交流也不多,但父子俩的生活选择还是有着神秘的相似性。
1938年,艾青离开家乡来到武汉,投身抗战宣传工作。艾青拒绝了父亲的劝告“为弟妹的前途着想,好好把一份祖业守住,不要去‘革命’了”。
40年后,艾未未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刚过两年,便要求退学去美国。教务处的老师吓了一跳:年轻人,考上大学的机会很难得,你怎么不珍惜呢?
“我父亲年轻时也叛逆,但跟我不一样。他们离开是为了再回来。而我走的时候跟他说:我走了,这辈子都不会再回来。”
1993年,为了看望病重的父亲,艾未未食言了。从纽约回到北京,父亲的一句话让他至今都感到震撼,或许还有愧疚。“这是你的家,你不用太客气。”
但他还为自己回国一事嘴硬。“我对自己(回国)很失望,很坚定的信念也会被改变……我父亲就从来没有改变。他们那一代人,复杂性不强。”艾未未说。
“所有他(艾青)基因里不好的东西,个人主义,反权威的,自由化的,喜欢谈公平、人性这些名词的毛病,都遗传给了我。我不能想象如果他活到今天,对我做这些事会是什么看法。因为他从来就没赞成过我任何事。”
西西弗斯的网络江湖
比起“鸟巢”设计顾问,中国前卫艺术领军人物这些头衔,艾未未对社会时事的参与态度更为人周知。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手提电脑被抢,警方动 用大批警力很快将其寻回。事后,钟南山发表看法,对废除收容遣送制度提出了反对意见。艾未未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钟南山的价值几个亿的电脑和不可修 复的人脑》,言辞极为激烈。这篇博文迅速吸引来了大批回应者,点击率猛升。
“哎呀,怎么有七八万人同时看我的这篇文章?看来,这件事还是比较触动中国人的神经吧。”他回忆说,“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最伟大的东西。我真爱上了它。”
炮轰钟南山事件,是艾未未网络江湖生涯的开端。今天,他已从一个只会用一根手指打字的电脑菜鸟,变成一个一天贴5篇文章的网络老手,也变成一个西西弗斯式 的人物。不厌其烦地,他在博客上贴出遇难学生名单,一次又一次被删除。起初他还写一句“是谁?为什么缺德呢?”后来这句话也懒得写了,而代之以删除的历史 记录,例如:“您的文章《5.12遇难学生名单 补充 (六十九)...》已被管理员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以前没有这么强的责任心,对于国家的感情不深。”他戏言,打算召开一个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他“下一步要关注的十件大事”。
真正“奠定”艾未未在中国网络民意界知名度的,是轰动一时又悄然收尾的杨佳事件。
2008年7月1日上午,29岁的北京青年杨佳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大楼,连续用刀刺死六名民警,最终被判处死刑。艾未未对此事的介入和关注,使他一 时成为中国网络民意汇聚的焦点。他在自己的博客先后贴出了近70篇文章,其中包括杨佳袭警案发生后,他的母亲如何被有关部门转移到一所精神病院并化名囚 禁,直到杨佳被判处死刑才放出来的经过。
艾未未“神奇”地掌握了杨佳案的第一手进展动态,很多本该消息灵通的记者也是从他的博客上得到第一手信息的。
艾未未说,杨佳事件触动他的是报纸披露的几个细节:他的年龄,籍贯和出事地点,他离异的双亲和孤僻的性格。“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他不可能说清楚这事儿 了。”艾未未这些博客文章所披露的内容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并得到了网民之外的反应。“一个艺术家,现在却成为中国法治的良心。”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谌 洪果如此评价。
“这事跟我没关系,但我就是不喜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艾未未始终强调的,“总有人说,我之所以这么敢说话是因为我的国籍。他们怀疑我是美国人。我赶紧把护照扫描了贴到网上去。看,我是中国人吧。他们这才不吭声了。我觉得这跟打架一样,要打咱们就打,别说我舅舅是谁我叔叔是谁,那没什么意思。”
“为什么从美国回来呀?因为我实在没有理由再待下去了,后来连起床的理由都没了。美国梦对我也没什么吸引力。”在美国12年,从留学生到非法移民,艾未未为了赚饭费做了很多事,从洗碗带孩子修马路打扫卫生赚生活费到赌博都有。唯一带点艺术气质的是在街头给人画画。
在美国,艾未未参与了一次颇为激烈的行为,并为之自豪到今天。1988年左右,纽约市政府想把汤姆金斯公园“优化掉”盖大楼,驱逐掉那些嬉皮士和无家可归 的人。艾未未兜里揣着相机,在没有和警察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拍。一些人受伤流血的照片,他给了当地一个专门监督警察的民间组织。结果是一名警察局长去职,几 名警察受处分。
这几张照片,现在就贴在他的个人影展馆墙上。“这事跟我没关系,但我就是不喜欢。就是想让那些人住在里面。”他说。
并且,他确信:自己是唯一一个参与过反海湾战争游行的中国留学生,把美国国旗和垃圾一起点燃扔向警察。“别的留学生在干什么?他们可能都在刻苦地记化学的单词和电脑的程序呢,跟他们的教授做实验呢,想获得下一个学位之类的。”
30年前和30年后
2009年清明节,艾未未的一名助手携带摄像机,开车去拍摄了杨佳家人为其扫墓的情景。当天下午,汽车在艾未未家门口被砸,除了摄像机其余物品均未丢失。此案至今未破。
“你设想一下,如果杨佳事件发生在30年前,会怎么样?”记者问。“一样是他,一样推着一辆自行车在上海街头走,一样被一个警察盘查。”
艾未未说了三种否定之可能。
“杨佳不会有维权的意识,他跟警察的矛盾就不会产生以至于激化。”“警察不会没来由地就上去盘查,那个时代比较单纯。”“警察更多的可能因为意识形态问题盘查他,而非出于治安状态的怀疑。”
“那么,30年之后呢?”
对此,艾未未拒绝给出明确观点。他另一个拒绝回答的问题是:四川省政府方面有没有因为他收集死难学生名单的事情跟他联系过。
“因为,中国现在正走在一个路口上。它可能变成一个普遍富裕的社会,很民主的发达国家,也可能迅速的巴西化、墨西哥化,那样就会产生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大量的社会矛盾。那个时候的杨佳会做什么,会得到什么对待,就不好说了。”
“中国得鸡肋多久,才能有现在这么好玩?”他反问。
院子里栽着一片挺拔翠绿的竹林,林间散落着点点黄白之物。那是艾未未收养的数十只流浪猫,它们酣睡在北京的春夏之交。一只猫不远处,一条白色石膏手臂紧捏着拳头。
《中国周刊》记者任冠军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http://goo.gl/LxUoO
哎艾未未 -Ai Ai Weiwe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