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陆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很多真相会被‘河蟹’掉。这次铁路特大事故即使当局找出责任者,老百姓
已不相信,逝者亦无法生还。”7.23温州动车追撞事故遇难者林焱的家属林先生对大纪元记者表示。林焱的家属是首个在赔偿协议书签字者。受访时,林先生道
出背后的故事及亲人生活中的种种辛酸。
“一生没享过一天福……”
林焱的堂哥对记者表示,林焱乘坐动车意外送命,他的母亲受打击最重。“我婶婶最可怜了,她年轻时就守寡,我弟弟11岁时他爸爸就去世了。婶婶一个人把弟弟养大。以后她将对着两张年轻的照片生活,我叔叔39岁过世,我弟弟28岁去世。我很担心她以后生病了怎么办。”
林先生又叹息堂弟命苦,他说:“我弟弟命也不好,从小没有了爸爸。成年后去新加坡务工,遇到金融危机。他工作的公司倒闭了。因为他没有身份,在新加坡住在集装箱里不短的时间,最后不得不回到老家。”
“回来之后,弟弟又找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刚有点出息,人就不在了。我弟弟这一生没享过一天福……”
不敢告诉婶婶噩耗
林先生透露,堂弟11岁时父亲去世,婶婶省吃俭用把他抚养大。开始他们都不敢把噩耗告诉婶婶,婶婶也在安慰自己,儿子经常把包丢掉,所以手机不见了,不能与家里联系上。过了一天,她的姐妹来了,“我们又叫了医生到现场,才把这个消息告诉婶婶。”
“我们完全没有想像到堂弟不在世了,堂弟短暂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努力的工作赚钱,谁都没想到,结局是以这种方式换来一笔钱!将来婶婶将独自面对两张年轻的照片生活,很悲惨。”7月27日,在温州弟弟的遗体被火化。回到福州后,堂弟的骨灰被存放到一家殡仪馆。
“一个人的时候就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
林先生透露,很多人说我们家是第一个签字的,赔偿太低啊,可是婶婶完全是想赶快处理完事情,带我弟弟回家。钱多钱少,即使给500万,人也不在了,“难道我们以逝去的亲人去讨价还价吗?”
“我觉得我弟弟真的是运气不好。我们拿到了他当初的行李——一个电脑包,电脑包基本没有损坏,电脑也没有问题,但人却走了。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了。家属心里非常难受。每提及一次,内心就非常难受。一个人的时候就回想起曾经和弟弟在一起的日子。”
“救援场面混乱 政府无人接待家属”
林先生谈了他所了解的现场救援情况:“听工作人员说3千人参加了救援,但没有有效的组织好,场面很混乱。人从哪里抬出来的都不知道。我们到了温州后,也没有政府方面的人接待,都是志愿者帮我们联系的旅馆,把我们安顿下来。住酒店的费用等相关的花费都是我们自己出的。”
一对一 与其他遇难者家属无接触
林先生表示,在温州期间,铁道部、温州市派来的多人组成57个工作小组,对遇难者家属一对一的“做工作”,遇难者家属之间没办法联系沟通。在殡仪馆办理手续时,排在他前面的是一个9岁和一个11岁的遇难者。
谈到获得赔偿的数目及谈判的全过程,林先生说:早期的赔偿数额,铁道部方面的打算是每个遇难者赔17.2万元,大家没有能接受的,铁道部就说每人增加20万元,就是说给每个死者赔偿37.2万元。后来再谈判,就定下赔偿45万。再加5万是下葬及家属的各种花销等。
“具体办理手续的是我的亲戚。我知道家属要签两份协议。办一张空(银行)卡,交给温州市政府。当局怕赔偿冒领,要求家属做DNA鉴定,之后遗体才能火化,火化之后赔偿金才打到卡里,我们从温州市政府拿回卡。”
首个获赔遇难者 名字不在公布的名单里
林焱的堂兄表示,26日当局公布的遇难者名单里却没有林焱的名字。27日公布的死者名单中,才见林焱的名字。“我认为死亡人数肯定不止39人,从有些照片中可以看到,人被挤压成一堆肉泥,哪能分辨出是几个人在一起?”
受访中,林焱的堂哥对记者讲述了为何他们成了首个获赔的遇难家属:“我婶婶想尽快把后事料理完,带我弟弟回家。人都不在了,给多少钱能换回人呢?”
林焱是1983年11月生人,原本在宁波工作,自己临时决定回福州,于是买了23日的D301次动车车票,在3号车厢。
林
先生说,当时没有想过林焱会出事。他在微博上看到堂弟遇难的消息,24日中午1点半,几名家属匆匆离开福州,开车去温州,5点多到达温州,就开始在所有的
医院里寻找林焱。找了7个小时,“到25日凌晨,我们去殡仪馆去问,一说名字就被告知弟弟遇难了。我弟弟的头,后脑杓被消掉一块。”
“就算找出事故责任者 大家也不相信”
此次动车追撞特大交通事故,官方公布的死伤者达200多人,而民间普遍不相信这个数字。且各界对铁道部的声讨和愤怒的谴责声浪使中共当局的谎言无处遁形。
林先生则表示,即使铁道部的所谓调查找出了责任人,大家也不相信是真的,因为引起事故的原因是体制的问题。“我们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铁道部不属于交通部管,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最后,林先生表示,国内很多的灾难都是人祸导致的,大陆没有言论和信息的自由,这一点中国老百姓心里都明白。
来源:大纪元
[通吃 http://like-chilli.blogspot.com]
延伸阅读:
热点事件汇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