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节时,友人赠予张木生的《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顺便推荐了几句,说是一种思潮的代表作,要不刘源不会给他写那么长的序。说老实话,几次捧卷,皆不能萃读。尤其是书中不断罗列李零著述,我既不知李零是谁亦未拜读过其大作,故看不出张木生洋洋洒洒面面俱到之宏论要旨何在。虽然素来不喜欢那些隐晦的文字,现在也只能怨自己理解能力差了点,还得老老实实等待弄懂人家说什么,再论其他。
只是这本书有大名鼎鼎的军界新星刘源上将作序,却无隐晦吞吐,倒是挺认真地读了几遍,自认为读懂了。首先的感慨是,貌似新潮的词语罗列中所展示的思维模式如此陈旧,一种强烈的主宰欲力透纸背,着实令我吃惊。倘若刘源之论成立,他爹当年就不应平反,即使弄错了也活该,既然革命如此需要嗜血之代价,那就没理由不可牺牲国家主席。不由得想起1979年5月4日前后,我在北京西单民主墙看见很长的一篇大字报,主张为刘少奇平反。字里行间那些空白处写满钢笔小字,基本上一边倒地反对,念叨的也就是文革时那些“叛徒内奸工贼”之类说道,有相当多留言干脆只是骂。他们依据的正是刘文相同的思维逻辑:历史选择了刘少奇当“反面教员”,就不该否定这个选择。印象太深刻,因为当时我认为平反是必然的,没想到却瞧见如此巨量的反对意见。力主为刘少奇平反的,却正是刘源现在含沙射影所抨击的“总书记”们,所依据的思维模式现在恰被刘源指责为“背叛、变节”!
我不怀疑作者的智商与学养,只是无论多么聪明者,一旦立于捍卫既得利益之“围城”,便很难走出“鬼打墙”,即使捍卫的一个群体的利益而非一己之利。他或许根本没想过,若是他现在主张的逻辑成立,也就不可能有他今日说话的地位。本欲逐一评述刘氏文字,恰有网友转来冯崇义先生的评述文章《落难太子长了哪些见识?》,所见大致相同,也就省了我去敲打键盘。仅仅补充说些冯先生文章里没有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个耀眼的说法显现在刘源文章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无妨简化作“历史选择了党”。这个短句不知闪耀了多少年、多少次了,当此九十大寿之际,更不知被多少人津津乐道。见惯不怪吧,或许正是张木生大作里迭用不疲的倒置标题,例如开篇首节就是“文化立场和立场文化”,于是似有启迪。无妨把上述话题也倒置着问一句:“党选择了历史吗?”
说“历史选择了党”那是不错的,不管采用何种手段,总之用毛泽东的话说“把蒋介石赶到那几个海岛上去了”,这是历史的真实,说“历史选择”当然理直气壮。然而历史的选择从来就不是一劳永逸的,历史曾经选择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也选择了刘邦,而非灭秦贡献更大的项羽;更不必说“唐宗宋祖”,乃至于忽必烈、朱元璋、努尔哈赤等等;当然也选择过列宁、墨索里尼、斯大林、希特勒以及东条英机什么的,即使蒋介石也曾经被历史选择过,都是真实的选择。但历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文明,比如秦始皇之暴虐、汉高祖之缺德与朱元璋的残忍。
关于“历史的选择”,那只是一种事实存在,并不意味着进步与文明。毛曾经引用古人的话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堪称道出其真谛了。当“蜀中无大将”时,廖化亦可以“充先锋”的,谁也不能说那不算历史的选择。历史选择了廖化,所以我们至今仍记得他。难道文革不是“历史选择”?一句话,当人类文明处在某个层次上时,历史只能在那个时代限制中选择,比如1966年的中国就只能选择文革,就连刘邓也附和其中。倘若今日还拿几十年前的“历史选择”来拱卫权力,除了不识相之外,亦没有任何“与时俱进”迹象。
更何况,现在高唱“历史选择”者如此惧怕历史的真实,他们甚至禁掉了他们的前辈当年被选择时考卷汇编——《历史的先声》,缘由仅在于那本历史资料汇编之核心见于毛当年的一句话:“中国缺乏民主,只有加上民主,中国才能前进一步。”他们乐于推行粉饰,“唱红”之本意仅在于抹去真实夸大谎言,本质也即林彪那句“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自觉“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本能地选择谎言而拒绝“选择历史”,沉迷于“江山靠谁守”这类地主意识。
如果胡耀邦们当初也恪守“历史选择”的文革,中国就自然而然驶入“两个凡是”之轨道。正因为胡氏等改革元老们蔑视“历史选择”而大胆地“选择历史”,这才有“平反冤假错案”、“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两个凡是’”乃至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开放。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不是“历史选择”的,而是“选择历史”才获得。为什么尽管遭受打击胡耀邦能活在人民心中,而邓公只能活在权力讲坛的稿纸上?前者是“选择历史”的符号,后者只是“历史选择”的符号,人心向背,如此而已。
但若说“选择历史”,那就太不容易了。马克思先生曾经自信满满,认为他找到了“选择历史”的秘诀,也有无数主宰欲强烈的人群笃信这秘诀,经列宁延续折腾,总共百余年,人们才发现正如S.P.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里所指出的:“党至高无上的理论,是17世纪绝对君主制理论在20世纪的翻版。17世纪的现代化信徒把国王神圣化,20世纪的现代化信徒则把党神圣化。”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仍是“历史的选择”,它根本没有能耐去“选择历史”。刘源先生要“返回马克思的原基点”,殊不知那个“原基点”不过是中世纪血腥权力观,换了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包装而已。
成功“选择历史”之佼佼者,最典型莫过于华盛顿。历史曾选择华氏作为北美独立战争的统帅,并战胜英国殖民军创建了美国。华氏并未拿“历史选择”做理由去回应那些要求他当国王的呼声,而是自主“选择历史”,功成身退回家打理农场去了。之后,又主持了立宪会议,创造人类历史新篇章。两次全票当选总统之后,华盛顿奠定了宪政民主牢不可破的基础,坚决拒绝继续连任,又回家务农了,身体力行完成了他所“选择历史”最后一个章节。华盛顿彻底鄙弃主宰欲,是他“选择历史”的思想根源,也成为后世美国权力者们的精神楷模,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形象日益高大。比如中国人夸赞华盛顿的就不少,清末时,最著名的堪称徐继畲所撰、题刻在华盛顿纪念碑里那段文字。徐氏终因断言“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而丢官,大清却并未因罢徐而长寿。以后,袁世凯、孙中山都有做“中国的华盛顿”的说道;即使老毛,也忍不住要夸赞华氏的,只是中国式思维的痼疾注定他们都不可能做到。华盛顿之伟大,不是他被“历史选择”,而在于他具有“选择历史”之超凡能力!
今天的中国,我们瞧见那些无胆识、无能力更无德行“选择历史”的权力者们,其实内心很虚弱,只好借“历史选择”来“把党神圣化”,当然也为自己壮胆。权力是极其诱人的,党族世袭沿用了宗族世袭的传统,既得权力或利益者捍卫传统就顺理成章。无论过去时代的挽歌“被演唱”得何等气势恢宏,既掩饰不住那个时代的惨淡,更阻挡不了未来的脚步。在现代民主宪政体制那种无可抗拒魅力面前,在人权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一切诡辩都是那样地苍白惨淡,因为历史最终不会选择倒退。我期待中国的权力者兑现党的十六大许下的承诺,告别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尊重自己制定的宪法原则,唯此才能“选择历史”而不是被“历史选择”。
(2011.6.30,完稿于大理)
来源: 共识网 | 责任编辑:鲁南珞珈
[通吃 http://like-chilli.blogspo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