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严力:说说艾未未(之四)

严力 来源:中国人权周刊 http://goo.gl/VfgZR

在 纽约的生活遭遇确实与无根有关,也就是新移民的一些生活情节。但是有朋友就是不一样,我和艾未未的共同朋友斯仲达,是最早来北京大学学习中文的留学生之 一,早在1981年,他在北京因为爱好现代艺术而联系上我,经常背着两瓶青岛啤酒从北大骑车到我家里来聊天喝酒,并且交往至今。他在1983年从北京回美 国之前,去了青岛啤酒厂,说要把青岛啤酒推向美国市场。在获得了在美国的销售权后,他也是骑车把青岛啤酒送进纽约的一家家中国餐厅,让他们试喝,后来逐渐 被接受,销量急增,几年后他又带人回青岛改装生产线,提高质量包装等等,就此青岛啤酒一直稳稳地占领了美国的华人市场。

1992 年年中,未未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准备回国,但是这么多多年积累下来的画,需要有地方储存,因为那时候并不知道回国探望父母后的情况会是什么样的,能否在中 国发展也是未知数,所以也不敢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回去。我替他向斯仲达提起这件事情,并说我自己也有一些大的画作也想存放。斯仲达说他可以问问他父 母那里是否能存放,结果是没问题。因为斯仲达是我在美国最好的兄弟,他的父母也把我当儿子看待。1987年我在纽约创办《一行》杂志时,未未和斯仲达也都 是创办成员,斯仲达的父母还特意从纽约上州前来参加创办Party。

于是,我们就去租了一辆货车,里面装满了我们两个的画。未未不会开车 也是有原因的,当年他刚到旧金山的时候,曾经学过车,但是在双向对开的车道时看见对面开过来的车就紧张,尤其是晚上,对面直射过来的车灯总是让他感到视线 受到干扰,后来他就不再学车。我是什么都不怕的,操作机器是我的本行,出国前在北京第二机床厂干过十几年的装配钳工,各种机器都装过,“汽车也只是一种机 器而已”,当未未感叹我还能开货车时,我这样对他说。我记得当时租一辆小货车是美金19元99分一天,再按照里程数加钱,再加上汽油钱总共大约是五十几 元。我们先在纽约东村他的住所装完画——未未说他这个半地下的工作室已经转让给刚到纽约不久的徐冰了,之后我们再到皇后区我的住处装画,然后就开上了去纽 约上州西奈也特镇的路。过了华盛顿桥走帕勒塞特快速道,就可以到达这个镇,但是我们两个在帕勒塞特快速道途中被拦下来了。警车在我后面闪着灯,未未说我肯 定超速了,我一边慢慢往右边路肩停下来一边说:“那是你胡说八道地讲故事,让我忘了松开油门。”警察慢慢走到我的车窗口,我摇下了窗。警察没有说是否超 速,而是说这条路是不能走货车的。我们楞了一下,确实不知道这条规则,于是就很诚恳地说第一次开车走这条道,真的是不知道,也确实没有看到过华盛顿桥后进 入这条高速时有这样一个不让走货车的牌子。警察问运的是什么,我说都是我们两个画的画。警察说:那么你们都是艺术家了?未未以一脸无辜的样子一边点头一边 对警察说:这条路上的风景很好,开车很舒服。警察笑了起来,问明了我们要去的地方,就说:你们不能继续舒服了,跟着我的车走。警察没有让我们打开后面的车 门看看是否说的是实话——要是在9·11之后的今天,情况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我们跟着他的车从最近的一个出口出去,三转两转就离斯仲达父母的家不远了。警 察向我们挥挥手,做了雷锋也不留姓名地开走了。未未说我的运气不错,因为警察也可以在把我拦下来后,让我拿出驾照并开上一张四五十美金的罚单,还要计上几 个违规的点数,那就很惨啦。

斯仲达的父母早就等在家里了,在我们把画搬进下层的仓库后,还请我们简单地吃了三明治,知道我们来的时候遇到 了好警察,还哈哈笑了起来。斯仲达的父亲名叫杰瑞,很爱开玩笑,他说:“如果你们当时打开后车门给他看看你们的作品,说不定还会卖掉几张。”他也没问我们 会放多久,就说:“先放着吧,等你们成名了,我就不还了。”杰瑞还特意在纸上画了另一条回纽约市的高速路,那是可以走货车的,他说:“如果你们按原路回去 的话,也许会遇到一个另一种类型的警察。”

未未的这些画,一直在那里放到了2000年之后,有一天未未从北京打电话到纽约问我能不能把他 的画取出来,因为一家瑞士的画廊可以展出他的这些画。我就帮他联络了斯仲达的父母,并告知那家画廊在纽约的员工将去取。他纽约时期的大部分画就这样运到了 瑞士。这些画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看到过,看来还要等一等——将来吧,我也就不多说了。

在1993年年底的时候,我从纽约回北京探亲,见到未未,他说准备做一个记录中国先锋艺术的书,就是后来于1994年在北京编辑、在香港印刷的黑皮书,其中最后两页是编者的话和征稿条件与范围。编者的话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本由艺术家独立编辑,自筹资金出版的关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学术性内部交流资料。

本 刊编辑的内容注重海内外中国现代艺术家思想、观念及活动的最新状态;创作的原始性资料和档案的记录、整理、研究;注重艺术家的自我分析、批判、总结的过 程;注重国际当下文化焦点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中国文化进程、现代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关系;介绍有价值的国际现代艺术运动经典文献。

以此媒介为中国现代艺术家的实验性艺术提供发表、解释、交流的机会。通过这种相互参与、交流和探讨,为中国现代艺术创造生存环境,并促进其发展。”

这 个刊物原打算一年出版四辑的,后来变成1994年第一辑,1995年第二辑,1997年第三辑。这三辑因封面颜色分别为黑、白、灰,被大家称为黑白灰皮 书,(请在此处加照片)第一辑的某些书在封面内页曾经盖上“红旗”两字,后来被有关单位查询后,不再盖上这个字眼。1997年的第三辑之后就没有再出版。

2011.6.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